去上茶道課之前先來做一下功課,找資料時還意外發現日本知名魔術師sero在日本茶道教室的一段影片還蠻有趣的 

http://tw.video.yahoo.com/video/play?vid=6e129f997d53690d0cf3e37f3dcaead3.1442100&cache=1

 http://ja5ec.cool.ne.jp/index17.htm


日本茶道源自中國﹐在研究中國茶道的同時﹐了解一下日本茶道﹐既可了解一下日本的文化﹐又可了解古老的中國茶道在異域的發展﹑衍變﹐開拓視野﹐增廣見聞﹐借鑒反思﹐大有裨益。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之事。其歷史可以追朔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

現代的茶道,由主人準備茶與點心(和菓子)招待客人,而主人與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規矩與步驟行事。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佈置;品鑑茶室的書畫佈置、花園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

三千家是千宗旦(千利休之孫)之子所創設的三個流派:表千家流的不審庵、裏千家流的今日庵以及武者小路千家流的官休庵,合稱三千家。

 

茶道具

 煮水

  • 爐:位於地板裡的火爐,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 風爐: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爐,功能與爐相同;用於五月至十月之間氣溫較高的季節。
  • 柄杓:竹製的水杓,用來取出釜中的熱水;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 蓋置:用來放置釜蓋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屬、陶瓷、竹等各種材質;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蓋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 水指:備用水的儲水器皿,有蓋。
  • 建水:廢水的儲水器皿。

 

茶罐
  • 棗:薄茶用的茶罐。
  • 茶入:濃茶用的茶罐。
  • 仕覆:用來包覆茶入的布袋。
  • 茶杓:從茶罐(棗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 茶碗:飲茶所用的器皿。
  • 樂茶碗:以樂燒(手捏成型低溫燒製)製成的茶碗。
  • 茶筅:圓筒竹刷,乃是將竹切成細刷狀所製成。

 

茶室

為了茶道所建的建築。大小以四疊(塌塌米)半為標準,大於四疊半稱做「廣間」,小於四疊半者稱作「小間」。

  • 水屋:位於茶室旁的空間,用來準備及清洗茶道具。

 茶道的流派

  • 安樂庵流
  • 怡溪派
  • 上田宗箇流
  • 有樂流
  • 裏千家流
  • 江戸千家流
  • 遠州流
  • 大口派
  • 表千家流
  • 織部流
  • 萱野流
  • 古石州流
  • 小堀流
  • 堺流
  • 三齋流
  • 清水派
  • 新石州流
  • 石州流
  • 宗旦流
  • 宗徧流
  • 宗和流
  • 鎮信流
  • 奈良流
  • 南坊流
  • 野村派
  • 速水流
  • 普齋流
  • 久田流
  • 藤林流
  • 不白流
  • 不昧流
  • 古市流
  • 細川三齋流
  • 堀內流
  • 松尾流
  • 三谷流
  • 武者小路千家流
  • 利休流
  • 藪內流

日本茶道的禮儀

  每次茶道舉行時﹐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動格子門外跪迎賓客﹐頭一位進茶室的必須是來賓中的一位首席賓客(稱為正客)﹐其他客人則隨後入室。

  來賓入室後﹐賓主相互鞠躬致禮﹐主客面對而坐﹐而正客須坐于主人上手(即左邊)。這時主人即去“水屋”取風爐﹑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瀏覽欣賞茶室內的陳設佈置及字畫﹑鮮花等裝飾。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後﹐跪于榻榻米上生火煮水﹐並從香盒中取出少許香點燃。在風爐上煮水期間﹐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這時眾賓客則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園中閑步。待主人備齊所有茶道器具時﹐這時水也將要煮沸了﹐賓客們再重行進入茶室﹐茶道儀式才正式開始。

  沏茶﹕主人先將各種茶具用茶巾擦拭後﹐用茶勺從茶罐中取茶末二三勺﹐置茶碗中﹐再注入沸水﹐並用茶筅攪拌碗中茶水﹐直至茶湯泛起泡沫為止。

  敬茶﹕敬茶時﹐主人用左手掌托碗﹐右手五指持碗邊﹐跪地後舉起茶碗(須舉案齊眉﹐與自己額頭平齊)﹐恭送至正客前。正客接過茶碗也須舉案齊眉﹐以示對主人致謝。然後再放下碗後重新舉起才能飲茶﹐飲時口中要發出“嘖嘖”的贊聲﹐表示對主人“好茶”的稱譽。待正客飲茶後﹐余下賓客才能一一依次傳飲。飲時可每人一口輪流品飲﹐也可各人飲一碗﹐飲畢將茶碗遞回給主人。

  一次茶道儀式的時間﹐一般在兩小時之內。結束後﹐主人須再次在茶室格子門外跪送賓客﹐同時接受賓客的臨別贊頌。

  日本茶道強調通過品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強調賓主間有一種高尚精神﹑典雅儀態和雙方間的融洽關係。

  日本茶道的禮法分為三種﹔炭禮法﹑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

  炭禮法﹕炭禮法即為燒沏茶水的地爐或者茶爐準備炭的程序。無論是初座還是後座都分別設有初炭禮法和後炭禮法。它包括準備燒炭工具﹑打掃地爐﹑調整火候﹑除炭灰﹑添炭﹑占香等。

  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是主人制茶﹑客人品茶的一整套的程序章法。一般情況下﹐主人先將少許呈粉末狀的末茶放入瓷碗中後加點水﹐用特制的竹筅把茶末攪成糊狀﹐再加水至碗的四分之三即可。

  喝時用右手拿起茶碗﹐放至左手掌上﹐再把茶碗從對面向身前轉﹐經細品﹑慢啜後奉還主人。

  客人飲茶可分為“輪飲”和“單飲”。即客人輪流品一碗茶﹐或單獨飲一碗茶。茶道禮法不僅是飲茶﹐主要還在於欣賞以茶碗為主的茶道用具﹑茶室的裝飾﹑茶室前的茶園環境及主客間的心靈交流

日本茶道

 茶道(CAHDO),其實是一種茶敘的儀式,日本自古以來,稱之為「茶之湯」(CHANOYU),而喝茶的敘會則稱為 「茶會」(CHAKAI)。

 

 

 

 

茶道是由遣派往中國的日本僧侶,在中國的唐朝把佛教和茶一起帶回日本的。公元八零五年,傳教大師自唐歸日,帶茶種播於比叡山麓,翌年著名的弘法大師亦扔攜回茶種由行腳僧遍傳金國;其後由於平安時代末期,在源平氏相爭之亂世下,喫茶一度息微,直至公元一一九一年襌僧榮西把茶樹從中國移植至九州,令茶會再度興起;而宇治至今仍為日本產茶中心。其後榮西著「喫茶養生記」一書,把茶推許為壽靈丹。

至室町時代,大將軍足利義政愛好喝茶,便委派能阿彌為將軍府制定殿中的茶儀式,從此茶敘的正式禮儀開始成立。但將這種茶之湯的形式禮法再進一步提昇至精神層面,卻由其弟子村田珠光所創,他倡導的「茶襌一味」,將茶事一變成為通過茶會儀式至自律、禮讓謙恭的心境、為茶道開創先河。以往茶室的入口會按客人身份的貴賤而分開,千休修訂了不分貴賤全部都要從卑賤的入口進入,令每個人在進行茶道時都以平等謙卑的心態來進行。茶室的擺設及茶花的配置均以樸實為主,摒棄豪華的作風。千利休的弟子遍及各階層,亦因此把茶道廣泛地普及至社會各階層。可惜其後,千利休觸怒了豐臣秀吉,遭受被下令切腹的悲劇命運。千家亦因此一度沉寂,其後千家獲許再度興復。

千利休偍倡「和敬清寂」亦成茶道的本義,而這四個字所包涵的茶道:

「和」是指人與大自然的調和。

「敬」是指由主客之間互相尊敬開始以至對任何事物都抱有謙敬之心。

「清」是指心無雜念,要令自己心意純樸清靜,無人世俗念,達至襌的意境。

「寂」更是由上述意境達至與大自然融合為一,無始無終的那種安祥寧靜的感覺。

日本人稱簡潔純樸美學為「佗」(WABI)是要了解日本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為了配合這種境界,茶室的內外環境及佈置都很考究。茶室大多是在在幽靜的日式庭院內部。整個茶室的景緻,清流細石,樹叢幽徑的佈置,不單是作為觀賞之用,更為營造一寂寞之境,形作茶道與俗世隔絕的一個區界。

 

 

 

 

 茶會若按其舉行季節時分可分為曉、朝茶、正午、飯後、夜咄、跡見、不時等合稱為「茶事七式」

 

 

 

 

 〈茶道具〉

 1裝飾用具:包括插花用的「花入」,字畫掛軸等「掛物」

 2點茶用具:冬天的茶會或是正式的茶會,是用炭爐煮水的,而夏天及現代都市的許多茶會則是用電爐,因此連帶其他沏茶的用具也配合茶會的程序,類別和季節而略有不同。而盛茶的茶碗按類型可分為唐物,和物、島物,荷蘭,也按季節分冬物和夏物。冬物的茶碗碗身較高較厚、顏色也較深,夏物則碗身較和薄、顏色以淺色為主。

 

 

 

 

 

 

 

 

 

左圖為茶室配置圖 chashitsu.jpeg

 

 

 

 

 

 

 

 

 

3會席用具:正式茶會在進行時會享用一些精緻的懷石料理,所應用的食器稱為會席工具,但現在一般有茶會都比較簡單,省略了會席這一環。

4水屋用具:水屋是茶會的預備室和放置輔助用品的地方。

5待合用具:是指式茶事舉行時,客人在露地等候時用的草屐,露地笠,腰持圓座與及茶室內的座布團等。

沏茶奉客的禮儀程序,稱之為「點前」,亦是茶會的中心所在。一個茶會要一整天的時間,再加上前禮後禮,茶室內掛軸,插花,懷石料理(左圖)的選擇,茶道具等一切都要配合季節和茶會的目的,所花費時間精神更為可觀。目前一般的茶會較重視領略其精神,體會點前的簡潔而合理的動作,故此現代的茶會或作茶道示範時多數只是進行「薄茶」這一部份罷了。濃茶本來最能顯示點前的莊重與個性,而薄茶只是輔助性質。

1.待客人依次入座後,亭主先後分三次將水指,茶碗、茶筅、茶杓、柄杓、蓋置等用具從準備室拿出來放於點前席前。

2.向客人作禮後,按一定的方式摺疊袱紗,象徵式抹拭茶器及茶杓,以示淨化。

3.左手持柄杓、右手打開釜蓋,杓熱水注於碗內,將茶筅放入攪動、象徵式清洗茶筅及將茶碗弄暖,隨後將廢水倒去,用茶巾拭乾茶碗,向客人作禮示意開始沏茶。此時助手向客人奉上茶果子。 

 

 

 

 

 

 

 

 

 

 4.用茶杓從棗內取出抹茶(一杓半)再注入熱水。(柄杓最水後,只注入三份二,餘下三乒一放回釜內。

5.用茶筅將抹茶與熱水攪拌混和然後奉客;奉客時要將茶碗正面向著客人。 (高山茶刷;左圖)

 

 

 

 

 

 

 

6.客人品茶後,將茶碗歸還,亭主最回茶碗後再注入沸水清洗,再為次客沏茶。

7.待客客人依次用茶完畢後,按序清洗茶碗抹乾,再摺疊袱紗抹拭茶杓皈棗,然後從建水杓將冷水添加於釜內,再將茶具放回原位,茶會到此告一段落。

8.亭主攜用具退下,最後向眾客作禮離開。但亦有茶會在收拾用具退出之前,會讓客人鑑賞茶杓和棗,鑑賞完畢後才收拾用具。

重點

客人要帶備摺扇,懷紙,袱紗等。但為免影響茶香,不宜攜帶香囊或香水。客人通常分主客和次客,入茶室後亦按主次入席,主客亦稱為正客坐於最接近主人家之席。客人進入茶室時通常先要鑑賞茶室內的掛軸字畫及茶室插花。客人隨之按主次入席。當亭主開始沏茶時,客人最出懷紙,順序各最食一件茶果子。當亭主奉茶時亦先奉正客,客人取茶後,以左手托碗底,右手扶碗邊通常要將茶碗轉動兩次,將茶碗的正面花紋轉回向著亭主以示禮貌。普通以三口半喝完碗內的茶,並抹拭一下喝茶的碗口,鑑賞一下茶碗後交還茶碗。用茶完畢後,亦由正客向主人提出鑑賞茶道具。主人攜用具退場後,客人才順序離開,茶會才告正式結束。


日本茶道一直可追溯到一千二百年前的奈良時代,由中國唐代的鑒真和尚及日本的留學僧最澄法師帶入日本,很快在日本的上層社會流傳。

 十五世紀初,名僧村田珠光(1423-1502)採用「茶寄合」的大眾化形式。吸收「茶數寄」的品茶論證和鑒賞茶具的內容,結合佛教莊嚴肅穆的儀式。創立了茶道藝術。提倡茶禪合一,旨在清心。以後由禪門逐漸普及民間,形成20多個流派。如內流、樂流、細流、織部流、南聲流、宗偏流、松尾流、石洲流等,十六世紀後期豐臣秀吉時代的茶道高僧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創立了最大眾化的「一派茶道」又稱「千家茶道」後來,千利休子孫分三支,又稱「三千家」。「一派茶道」在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深。千利休也被日本人尊為茶道宗匠。

 所謂茶道,就是有關沏茶,飲茶的禮儀,有一整套形式,用以修心養性,增進友誼和學習禮法。千利休提出茶道的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稱「四規」是茶道的宗旨。

 日本的茶道源於中國,卻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瞭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動了一個字,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也寫作「靜寂」。它是指審美觀。這種美的意識具體表現在「佗」字上。「佗」日語音為"wabi",原有「寂寞」、「貧窮」、「寒磣」、「苦悶」的意思。平安時期「佗人」一詞,是指失意、落魄、鬱悶、孤獨的人。到平安末期,「佗」的含義逐漸演變為「靜寂」、「悠閒」的意思,成為很受當時一些人欣賞的美的意識。這種美意識的產生,有社會歷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鐮倉時代,是日本社會動盪、改組時期,原來佔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層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因此佛教淨土宗應運而生。失意的僧人把當時社會看成穢土,號召人們「厭離穢土,欣求淨土」。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很多貴族文人離家出走,或隱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過著隱逸的生活,創作所謂「草庵文學」,以抒發他們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積憤。這種文學色調陰鬱,文風「幽玄」。

 室町時代,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競爭激烈,商務活動繁忙,城市奢華喧囂。不少人厭棄這種生活,追求「佗」的審美意識,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塊僻靜的處所,過起隱居的生活,享受一點古樸的田園生活樂趣,尋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閒寂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這種美意識引進「茶湯」中來,使「清寂」之美得到廣泛的傳播。

 茶道之茶稱為「佗茶」(不是沱茶),「佗」有「幽寂」、「閒寂」的含義。邀來幾個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裡,邊品茶邊閒談,不問世事,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修身養性,心靈淨化,別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禪一味」、「茶即禪」觀點,可以視為茶道的真諦所在。

 而「和敬」這一倫理觀念,是唐物佔有熱時期中衍生的道德觀念。自鐮倉以來,大量唐物宋品運銷日本。特別是茶具、藝術品,為日本茶會增輝。但也因此出現了豪奢之風,一味崇尚唐物,輕視倭物茶會。熱心於茶道藝術的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等人,反對奢侈華麗之風,提倡清貧簡樸,認為本國產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樸素、清寂之美。用這種質樸的茶具,真心實意地待客,既有審美情趣,也利於道德情操的修養。

 日本的茶道有煩瑣的規程,如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插花要根據季節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份、年齡和文化教養等來選擇。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凡此種種都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流派很多,至少有三、四十種之多。由於器具講究,規矩又複雜繁瑣,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佈置;品鑑茶室的書畫佈置、花園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因此複雜難學,台灣目前學日本茶道的人比較少。而且台灣人也比較不喜歡日本抹茶及煎茶的味道(這種茶才是日本茶道主流)。台灣地理環境適合產茶,而且茶的味道很好,但一般人習慣烏龍、鐵觀音、包種等綠茶,因此日本茶道在台灣並不算流行。不過喝茶時配些果子的做法,倒是從日本茶道學過去的。

 

 

 

 

 

 

 

 

 

 

 

 

 

 

 

 

 

 

 

 

 

日本人的茶道

 茶道作為日本傳統的文化遺產已有400餘年的歷史,它不但是日本十分流行的一種獨特的品茶藝術和飲茶方式,而且成為日婚之前,幾乎都學習茶道,以培養優雅文靜的舉止和寬闊的胸懷。

茶會通常在簡樸而優雅的茶室中舉行。茶室入口的地方是一扇活動的矮門,客人宜躬身入內,表示謙遜;而主人則跪在門前迎接,以示尊敬。在茶室的四面牆壁上,往往掛著名貴字畫,室內還有插花裝飾,供賓客欣賞。茶室正中設有燒水用的陶制炭爐和茶釜,爐前放著茶碗和各種飲茶用具。茶具要四季應時,並且多是歷史珍品。品茶時要雙手捧碗,從左向右轉一周,喝茶時一定要三口喝盡,最後一口還應發出輕輕響聲,表示對茶的讚美。

茶道有四規七則。四規為和、敬、清、寂。和是和睦,敬是對人尊敬,清是純淨幽靜,寂是凝神沉思。七則為茶要濃淡適口;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隨著季節的變化,茶水的溫度要與之相適應;插花要新鮮;時間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早於規定時間15-30分鐘到達指定地點);不下雨也要準備雨具;要周到地照顧所有的客人,包括客人的客人;總之,在茶會進行中,自始至終貫穿著濃郁的人情味和以禮待人的大和民族風格。

日本的茶道,追本溯源,來自中國,日本人民稱“中國是日本茶道的故鄉”。1168年和1187年,日本榮西禪師先後二次來中國,把中國的茶種帶回了日本。隨著飲茶之風的盛行,日本的茶道也在模仿中國茶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首先創立日本茶道的是15世紀奈良稱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然而,把茶和茶道真正提高到藝術水平上的是千利休(1522-1591年)。他自幼刻苦鑽研茶道,16歲時即在京都舉辦“早茶會”,茶道的四規七則就是千利休制定的。

由於茶道的盛行,日本人普遍喜歡飲茶。他們認為飲茶有助於健康,可以延年益壽。他們還常常以茶祝壽,把108歲稱為“茶壽”,因為茶字的最上面“廿”為20,把上下面其餘筆劃為“八”“十”“八”,20加88,總和為1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i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