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漢宜 出處:天下雜誌 多禮又細膩的日本人,從年頭到年尾都在送禮,更對「送禮」有一套縝密的哲學。該怎麼送禮給日籍長官或客戶?掌握這四大哲學,你也可以打中對方的心。
日本人多禮數,送禮是一門大學問。書店有專書教人如何送禮,財經雜誌甚至推出「送禮哲學」、「送禮聖經」之類的專題報導,建議商務人士與上班族以送禮目的、不同的百貨公司、受禮者的年紀與性別、不同地域的特產等,做到兼顧體面、適當、以及自己的荷包。
從年初送到年尾
日本人的送禮時機,一年之中包括:一月的新年,二月的情人節,三月的女兒節與白色情人節,四月的入學式與入社式,五月的中元節,六月的夏季送禮問候(暑中見舞),八月的中元節,一直到十二月的耶誕節、年終歲暮。其中最重要的送禮節日,就是中元節與年終歲暮,以感謝平日在各方面照顧自己的人。
除了上述固定節日之外,還有其他人情世故的送禮場合。例如結婚、生小孩、畢業、新居落成、開業誌慶、得獎、喪葬等,更是少不了。
日本送禮時機如此頻繁,所費不貲。以中元節這個送禮大節日為例,許多日本上班族在這時剛好領夏季紅利,錢還沒拿熱,就大多花在送禮上。
許多雜誌也趁機推出「讓重要的人驚喜的送禮策略」的專題,甚至跟業者合作,附上一本禮物目錄當作別冊,精美照片、價格、運費一目了然。繁忙的商務人士以線上刷卡就能選購禮物,並依指定地址宅配,不必特別花時間去逛百貨公司。
如此的確省時省力。但也有人感嘆「為重要的人選購貼心好禮」的那份用心,隨著時代進步而愈來愈淡。
日本人送禮,依對象而有不同考量。除了親友之外,職場與商場上的送禮哲學更是一大學問。
送禮哲學一:別送上司鞋、錶、腰部以下使用的東西
一般來說,日本人喜歡「用了就沒了,簡單俐落又方便」的禮物,因此,食品是個好選擇,例如高級肉品、地方特產、知名老鋪的精緻小點等。
如果獲贈的禮物是用品,而自己卻用不到,日本人就會轉送給其他朋友。而日本人也不在意收到的是轉送的禮物,因為大家都這麼做,只要把禮物上的賀卡或謝函換成自己的名字就行了。
然而,若是特殊場合與目的,就不適合送食物,而必須考量對方的身分、興趣與需求,來選購適合的禮物。在職場與商場上尤其如此。
例如,升官、調到異鄉轉任高位,可以送鋼筆、行事曆筆記本、受禮者喜愛的運動用品、領帶、領帶夾、胸針、油畫、高級陶器、手提包等。若是到國外就職,致贈必要的家具或現金最好,但避免送容易打破的東西。受禮者到達就任地點之後,可回贈當地特產。若是客戶的新店開幕式,可贈送酒類或花朵。
要注意的是,如果送禮對象是上司或長輩,應避免送鞋子、手錶、包包、貼身汗衫以及腰部以下使用的物品。因為,鞋子有「用力踩住」的壓制意味,送手錶意味提醒對方要守時,包包表示期許對方要勤勉(適合上對下,下對上則不宜),至於貼身汗衫與腰部以下使用的物品則有親密意味。
送禮哲學二:喜愛紅酒的人,就不要送他紅酒
一般人的送禮思維是:對方喜歡什麼,就送他什麼。
錯了。
日本財經媒體提醒商業人士,熱愛某項事物的人,通常對那個領域有很深入的研究,而且非常「識貨」。如果你送的禮物剛好是他熟悉的領域,他一眼就可看出品質與檔次,如果你不懂而隨便買,反而會讓對方在心裡笑話。
例如,對方很喜歡紅酒,除非你自己也很有研究,否則就不要送他紅酒。因為,他一看就知道送禮的人到底懂不懂紅酒。
送禮哲學三:依對方的個性,送「對」的禮
送禮要讓對方感到高興,重點不在價格高低或包裝精美,而是包在裡面的東西是否是打中對方的心。
關鍵字是「個性」。
不同的個性,對事物會有不同的喜好。雖然不可能知道得很細膩,但至少可以抓個大概,免得送錯禮物。
例如,對於注重環保的人,禮物要符合「自然」、「有機」、「保護環境」等原則。對於注重名聲與地位的人,就送高貴的名牌。對於威權主義的人,就送他「某某重要人士也愛用的」、「得到評鑑會金牌獎」的禮物。
色彩心理學也是「個性送禮」的重點。例如,對於一位年長、保守、喜歡打高爾夫球的社長,就不要送他紅色的高爾夫球裝。因為,這樣的人通常都不喜歡大紅色,覺得太招搖。即使你以「現在很流行」、「試試看不同的新感覺」來說明,而對方也很客氣地收下,那份禮物的命運通常是擺在儲藏室裡。
送禮哲學四:在「新」與「舊」之間折衷
那麼,如果不想老是送制式的禮物,希望有所創新,但又不願意造成對方不喜歡而被束之高閣,該怎麼做?
老字號的新產品
日本送禮專家建議,要在老派的收禮者與新派的送禮者之間取得平衡點,其實是有方法的。例如,到一家聲譽卓著的金字招牌老店,選購店裡具現代風的創新產品;有老字號的光環頂著,就比較能讓保守的人接受這樣的禮物。
「禮多人不怪」,做事謹慎而有計劃的日本人,雖然在台灣人眼中有點「龜毛」,但他們對於送禮所秉持縝密而細膩的思維,值得參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