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用大》讓你成為美好生活建築師 生活在忙碌中前進,日復一日,一眨眼,又年底了,回想一年的日常生活,所得到的回饋常常是「忙盲茫」這三個字!「我的生活真的僅止於此嗎?」
上司很機車、同事難溝通,處在一個不上不下的工作環境裡,「我的生活真的僅止於此嗎?」想買更大的房子,讓家人住的舒適,而開始節衣縮食,甚至努力兼差、延長工時,但和房價競賽兩腳跑不過四腳,「我的生活真的僅止於此嗎?」
常有人會問自己「我的生活真的僅止於此嗎?」當出現這樣的疑問時,或許就是你需要改造生活的時候了。
莎拉.蘇珊卡是美國知名建築師、暢銷作家、文化人,某天深夜在結束緊張忙碌的一天後,她躺在床上讀輕小說,卻突然覺得沮喪,於是試著釐清是什麼念頭令她惱怒,「真的僅止於此?我這輩子就只有這樣嗎?」這個念頭閃過腦海,她開始回想忙碌的日常生活,了解到:倘若不調整生活的輕重緩急,下半輩子就會一成不變地過下去。「人生應當有比『這』(指忙碌的生活)更有意義的事吧。」正視問題後,她知道自己得有所改變。就從那天起,她開始探索改變生活的可能性,也開始簡化生活,把焦點放在對自己真正有意義的事物上,並摸索出「不用大」的生活哲學。
到底什麼是「不用大」的生活?簡單來說就是小而美、小而優,擁有裡外相符的真實,進而創造實現夢想的時間與空間的生活。
例如:買齊必要的登山裝備,爬個幾座山,就是登山好手嗎?買全套的百科全書放在家裡,就算知識淵博嗎?擁有頂級廚房、廚具,就是廚藝高手嗎……人生要做的是實現真正的自我,而不是誆騙自己擁有好的配備,就是有品質的人生。所以「生活不用大」,許多問題是出在質而不在量。
但要如何活出有品質且自在的人生呢?蘇珊卡在《生活不用大》書中幫大家擬訂了改造計劃步驟:規劃新生活的藍圖、找出令你振奮的事物、確認哪裡有問題、移除雜物、傾聽你的夢想、學會看穿障礙、改善現有品質、創造屬於自己的空間與時間、完成施工階段、遷進你的「不用大」生活、維持改造後的新生活,在這個改造過程裡要準備一個很重要的物件──「生活不必大」筆記本,因為在不斷的記錄、練習及檢視下,就能更了解自己的心意,找到屬於自己真正想要的有品質且自在的生活。
「每當你覺得自己奮力促成或逼迫某件事發生,或者抗拒該做的事,你和這件事是分離的,顯然你並未全心投入;事實上,你的評斷和反應鎖上了大門。」《生活不用大》書中這段話,讓小編想到前一陣子因工作低潮,在和主管懇談後,休了十天的長假,在那十天裡除了閱讀,小編還做了一件事──拿出紙和筆,列出我對這份工作的好惡,結果發現工作上令我振奮的事物還是多的。休完假、放慢腳步後,小編回到工作崗位專注投入,當鎖上的大門被打開時,一切又變的得心應手了。
人生是自己的,「這是你的表演,發生在你的劇場裡。」要過什麼樣的生活,端看你想成為什麼樣的生活建築師。想要成為美好生活建築師,小編建議先探索一下「不用大」的生活哲學吧!看著塵埃粒子在窗邊光影中移動,
它們的舞蹈就是我們的舞蹈。我們鮮少聽到內心的音樂,然而我們仍全隨著這音樂跳舞,由我們的導師指揮,陽光的單純喜悅,我們的音樂大師。
--傑拉魯丁.魯米(Jelaluddin Rumi,伊斯蘭教蘇菲派〔sufi〕神祕主義詩人、教法學家)
你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生活不能全由自己掌握?」或者常自問:「有成就的人生,真的比較好嗎?」現代人的生活忙錄不已,但通常都是被不是真正迫切、也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和責任所佔據。然而,許多人誤將生活的不適意歸咎於住家空間不夠寬敞、家用物品不夠好,下班後無法喘息,於是追逐更大的房子,買更多、更好的東西……(特別是在媒體、建商、商業鉅子、藝人一味歌詠豪宅人生的推波助瀾之下)。
其實,你家屋子的問題,確實就是你生活的問題,但關鍵絕不在「不夠大」。你覺得居住空間侷促,是因為堆藏了太多東西,障礙住活動空間;隔間太多,框限了視野。生活也一樣,忙亂不是因為時間不夠,而是我們排進太多事情,攬了太多的責任,以為這樣才有本事、有成就;把生活切割得太零碎,疲於轉換身分與心情。可是真正要緊的事情,尤其是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反而擠不進行事曆。
本書作者是一位傑出的建築師,改造過無數房子,擅長將有限的空間轉化成啟發性無限的住屋,連帶地讓屋主的生活呈現新面貌。她根據多年的專業經驗,建構了「房子不用大」的建築概念與設計手法,進而延伸出「生活不用大」的思維與實行步驟,協助我們將生活「翻修」得小而美、小而優,進而創造實現夢想的時間與空間。
你的生活跟你所住的房子很像。房子裡你喜歡和討厭的東西都有;有你經常使用的空間,也有心血來潮才會臨幸的角落;有經常需要保養的區塊,也有不予理會卻能數十年不壞的部分。若時間和財力許可,幾乎所有人都會翻修房子。最理想的狀況是,房子所有的缺點都會依照我們的喜好改善,且有足夠空間存放我們最寶貝的物品。
真正的關鍵是:不管居家還是過日子,我們都想要「自在」。對此,我們通常的做法是修正自己察覺到、並判定為問題根源的事物,例如空間不足、時間不夠。但有些問題出在質而不在量,因此不容易看到,也較難確認、描述與解決。倘若我們不了解自在感從何而來,就無法提升自在的程度。比方說,每天下班回到家,你總會覺得煩,因為你得先穿過一堆雜七雜八的東西。問題不在雜物堆,而是進門的動線不良——必須「穿過」雜物堆,才能進到屋裡。
生活也一樣。我們常以為問題出在工作、老闆、保母或者另一半,試著調整,卻發現一波剛平,一波又起,自在生活遙遙無期。原因在於,事情和我們所想的不一樣。就像確認問題出在進門動線不良的過程,解決問題時,我們得先了解問題為何發生。我們需要大幅調整看事情的角度,而以建築設計為例,頗能幫助我們了解改變是怎麼一回事。
大約十二年前的某個夜晚,我躺在床上讀一本輕小說。多年來,結束緊張忙碌的一天後,我總會藉此紓壓,而且通常都有效。但在那一夜,我卻突然覺得沮喪。於是我放下書,試著釐清是什麼念頭令我惱怒。「真的僅止於此?」一個念頭閃過腦海:「我這輩子就只有這樣嗎?我是個成功的建築師,一家四十五人公司的執行合夥人,肩負許多責任,面對大量挑戰,待辦事項清單像阿婆的裹腳布那麼長。我成天努力工作,有接不完的電話和開不完的會。每天都得保持驚人的步調,才能處理完幾十件公私要務。這就是我的『日常生活』。一天下來,回到家通常已超過八、九點,這時我會做些不花腦筋的事,好從白天的心情抽離,換得一夜好眠,以應付同樣繁忙的明天。人生應當有比【這】更有意義的事吧。」
正視這個問題後,我知道自己得有所改變。我看到,甫成年時的夢想和此刻真實的生活,存在落差。
高中時代,我總是滿腦子想法和理念。我想研究腦部如何運作,想探究讓事物顯得美麗、方程式漂亮的原因,想設計出令人心情雀躍的建築,還想和關心自己居所與工作環境的人共事。但我最想做的,是寫作。我喜愛寫作,當我靜下心來,讓文字從指尖流洩而出,便有股神奇的感覺湧現——筆下字詞的意義,使我更深入地了解書寫的主題。內心深處,我知道這才是我真正熱愛的事;我渴求找到時間與空間,實現夢想。
可惜,雖然我實現了一、兩項早年的志向,眼前的生活卻沒有餘裕做其他事。與其說我的人生充滿意義、不停追求內心的欲望,還不如說我的人生填得太滿了——塞滿了責任。說真的,那天晚上我簡直快要窒息。我了解到:倘若不調整生活的輕重緩急,下半輩子就會一成不變地過下去。車子以定速在人生道路上行駛,我卻在車裡睡覺,還深信自己始終朝著某個重要的地方前進。但直覺提醒我:我正錯失旅程中最重要的部分——需要警醒、覺察和全心投入的部分。我的生活是那麼混亂、那麼【大】,情況難以抑遏,導致快速的步調成了生活唯一的色調。
我彷彿大夢初醒,突然間,成年的我頭一次活了起來。如今,學習在每天的活動中保持清醒,並盡快找出保持清醒的方法,似乎成了首要之務。通常要在鬼門關前走過一遭,或者重病患者,才會有這層體悟。但我都不是。我能領略到這一點,並非外界事物使然,而是靜下來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上天在我頭上敲了一記,引領我以嶄新的方式檢視自己的現況。
就從那天起,我開始探索改變生活的可能性。我繼續擔任建築師,但也開始端詳自身和我填滿日子的方式,觀察我生活的「地基」。當我開始質疑過去的信念,周遭有許許多多的門陸續打開,而過去我從不知有這些門存在!我開始簡化生活,把焦點放在對自己真正有意義的事物上。此外,我還抽空寫作,釋放長期被忽視的熱情。心之所欲對全然覺醒的人生非常重要,正因為我做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房子不必大」(Not So Big House)系列叢書才得以誕生。
事實上,「設計出每天都能讓我們振奮的房子」這想法,就是源自於我的「生活不必大」哲學。而「不必大」(not so big)這個詞彙,是我全心投入寫作後才創造出來的——就在寫第一本書的導言時,神來一筆。透過寫作的過程我才明白,有些要緊的事情我早已知道,過去卻不自覺。但寫下這個詞彙後我發現,不管設計住宅或過生活,「不必大」最能解釋我們在規模、步調和比重上遭遇的難題。
你我沒什麼不同。不管是誰,都能從過度緊湊的生活中清醒,做自己長久渴望的事。責任、差事、電子郵件、親朋好友……,身處一團亂的現代生活,我們可以放慢腳步,讓自己真正「參與」正在做的事。我們可以開始過充實、豐富、充滿活力的「不必大生活」,全然體驗所遭遇的一切,讓心靈和情感得以茁壯、成長。就像我容許自己探索正職以外的事物,你會發現,你也能追求自己特質中尚未展現、但渴望獲得解放的面向。
如今,我以這種新模式做為生活的【核心】,而不是如大家想像的,以建築師或作家的職涯為重。職涯是人生的內容或情節,但新的生活模式讓我得以開發愈來愈多的潛能。這是「生活不必大」哲學的應許,對於有心讓生活更平衡、更和諧且更有意義的人,一律適用。
如果你想改造生活,請依照下文藍圖中的指示行動。你將發現,生活真的比你現在所知更有意義。我已經迷上這種生活,但願也能感染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