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另一所學校 孩子,是母親生命中的蝸牛,她放慢自己的速度接受慢慢熟的學習與教育,用相同的高度陪孩子一起看風景(我覺得這句話講得非常的窩心).雖然我沒當過媽,但是看妹妹這3年來當媽的經歷讓我感覺母愛好偉大,我媽除外我覺得我媽對我們都沒照顧到,因為小時候我們幾乎都不是我媽帶大的,所以我從沒感受過真正的母愛,不過當我感覺到什麼是母愛的偉大是從我老公身上感受來的,因為他比我媽還會照顧我,昨天我只顧著跟老公講話結果白癡的我連用陶瓷刀切個蘆筍也會把我的大拇指連指甲跟肉都給切下去結果當然是鮮血直流不止,所以老公就很主動幫我切菜炒菜還有洗碗,今天上班時間還打回來問我手指有沒有好一點.而我媽勒,來日本7年也沒看她寄過東西給我,我搬來新家3年多也沒打通電話給過我,真懷疑我有媽嗎?真的從小到現在,我的腦海裡面從來沒有慈母這個畫面出現過耶,說到慈母我只會想起小時候曾經照顧我的姑姑,所以3月份回台南有去看姑姑,感覺姑姑才是我的慈母.媽媽給我的印象只是一個會打我的恰查某,印象中我都被我阿母用雞毛籐打得大小腿滿是烏青傷痕去上學,這就我媽媽給我最深的印象而已,所以以前我都超討厭我媽的恨不得父母快離婚.我媽也不會教小孩,她的教法就是打.好加在我國二後就離開那個我討厭的家,不然我可能現在還在台灣水深火熱中. 

.愛孩子本來的樣子。每個孩子的出生,有著自己的mission,這些生命的豐富,會成全他自己。父母,是將孩子與生命牽在一起的那雙手。

.教育,是寫給生命未來的一首歌。未來的競爭力,是通識教育的多元。所有的學習都是生命的土壤與養分。

.競爭力,不是知識懂得的多少,而是對生活的多元與觸角、生命的能量與平衡發展。拋開大人的成見,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潛能。

.孩子不是縮小的母親與父親,而是獨立的個體,需要成人願意放棄複刻自己的成就意圖。

.學習態度的養成比學習成果更重要;給孩子學習動機,比給孩子一堆知識更重要。

.孩子跌倒時如何站起來,比不會跌倒更值得鼓勵。

.每個家庭都應該寫下自己的故事,父母帶著孩子尋找適合自己的教養方法,而不是複製專家或別人的經驗,蒐集來的資訊,應是參考資料而不是標的。

.孩子是天生的劇作家、藝術家與詩人,他們小小腦袋的運轉會讓你驚豔。

.學習的精華,不是答案或公式或考古題,而是思考解題的過程。建構「孩子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是真正好的學習方式。

 

內容簡介

不要害怕輸在起跑點

我讓孩子在7-11與超市學習買東西,他們從找錢中學習加減,也在我給他們購物的預算中,學習物品數量的分配與倍數概念。
每天我們到公園玩耍,在黃昏時候的點心時間,孩子們手裡拿著二十元問著櫃台阿姨:「阿姨,我們想買麵包與飲料,可以給我們一些建議嗎?」

在台灣的父母總是多了幾分焦慮,也許是因媒體報章的影響,也許是唯有讀書高的教育觀。

我的孩子在進入小學前,並沒有給予各類科目的刻意學習,這當中包括「識字」與「正音」。因為我認為這些能力,是孩子有一天一定能學會的東西。

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的生長時間,也許大人的操之過急反而會壞了孩子的特質與天性。我相信「強摘的果兒,瓜不甜!」萬物的生長必有其時序,不需急著提前學習;得其時,莊稼也必豐收。

但不可避免的,我常遇到一些質疑:

「為何孩子沒有優越的識字能力?孩子在進入小學時,甚至是目不識丁?」

「為何孩子不會背九九乘法與擁有熟練的加減能力?」

「為何他們沒有提前學習英文與ㄅㄆㄇ正音?」

甚至在進入小學前,也常不斷的被各個補習班恐嚇著:「在進入小學前,如果沒有好好學會這些基本的能力,你便落伍了,功課會趕不上,你的孩子會失去競爭力!」

麥可‧克萊頓曾說:「恐嚇是達到效果最好的方式,卻是最卑鄙的方式。」

不實的訊息會造成父母的恐慌,導致親子關係衝突與緊張。以訛傳訛的教育方式需要有智慧的父母作判斷與選擇。

以我個人的觀點,當從事手工創意的遊戲時,可以讓孩子對事物有多元的連結思考。有靈巧的雙手,就有靈巧的思考。

我們也都知道,在成人世界中,凡事都有先後的順序與一定的邏輯。孩子透過手工藝、拼圖、組裝模型的練習與遊戲,既是一種意志力的鍛鍊,也是創造力的發揮與學習。孩子藉由這些繽紛作品的建立,呈現出他們對周遭環境的敏感、好奇。

為人母的我,也因著孩子不同年齡的作品呈現,觀察到孩子的視覺與美感經驗不斷在改變。

從小,我就不是一個慢慢來的孩子,效率與速度對我而言是一件最基本的事情:快速將鋼琴練好、功課寫好、考試考好……那麼剩下的時間,我便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許正因為這樣的態度,讓我容易失去耐性,也常因不夠沈著而失去理性,更因龜毛的完美主義與效率要求,折騰了在身邊一起工作的夥伴與自己。

但這些習慣,因為孩子的出生,我願意改變。

孩子,是母親生命中的蝸牛。因為愛他們,我願意放慢自己的速度,接受慢慢熟的學習與教育,用著相同的高度陪同孩子一起看風景。

當然,我們也不應該小看了孩子;孩子,並非我們想像中的簡單。

當孩子處在學習識字的階段時,我沒有強迫孩子背誦字的型與音。因為既然中文是由象形文字演變而來,那麼先了解「型」,是我對學習識字的註解。於是我開始與孩子討論字形的演變,讓他們繪製圖型。

我所添購的書籍是《字源演變》,內容是許多豐富的文字故事,我想讓孩子明白:「文字,不是莫名產生的,而是有著深刻的文化與內涵。」孩子們便是在這樣的故事與圖形的排列中,學會了認字的遊戲。

對於數學,我的認知是,它必須與生活建立實用的關係。

當許多同年齡的孩子忙著學習珠心算、各類數學競賽的演練時……我讓孩子在7-11與超市學習買東西,他們從找錢中學習加減,也在我給他們購物的預算中,學習物品數量的分配與倍數概念。

每天我們到公園玩耍,在黃昏時候的點心時間,孩子們手裡拿著二十元問櫃台阿姨:「阿姨,我們想買麵包與飲料,可以給我們一些建議嗎?」

然後我看著逸仔與昕仔兩人,他們數算著手指,只差沒拿腳趾湊和,再仔細看著每個食物上的標籤,我知道他們正動著他們的小小腦筋。

當大家忙著背誦《千字文》、《弟子規》與《唐詩三百首》時,我和孩子們正忙著散步,忙著流連在花草巷弄間,從大自然中學習觀察。

在生活中,孩子們看著雲端的變化說故事,他們有著無邊無際的想像力。他們也用著簡單而真摯的詞彙與圖形,畫下一本本屬於自己的手工書繪本。

孩子們脫口而出的哼唱,我們四處趴趴走的看展覽,這些都是在生活中自然建立的性情陶冶,而利用童話與寓言故事、原住民的神話、歷史故事來取代刻板的教科書。我希望他們先愛上閱讀,我並不急著建立孩子的造句與作文能力。

我相信,找到「翻閱的動力」是學習閱讀前首先應該做的事情。但是,我也認為必須減少課業的壓力,孩子們才有時間閱讀與消化。

當我帶著孩子們閱讀時,我通常在閱讀完一段文字後,便開始讓他們自行發揮想像力。

因此,我們選擇一些對圖片與文字的關連性、版面的設計、畫面的連貫性都較完整的繪本。我不在乎故事引申了什麼道理,我最在乎的是,閱讀能不能讓孩子有所共鳴。例如《廚房之夜狂想曲》,當桑達克讓廚房的瓶瓶罐罐成了紐約的一座座大樓,那是有著點點星際的超現實天空,而這是一個取材自日常生活,卻讓孩子極容易聯想且極為出色的創意。

在學前教育的時期,我小心翼翼的建立孩子們應該建立的生活規矩。品格教育是一種內隱的學習,培育期應從小學前的家庭開始。而每個家庭都必須建立一個值得堅持的價值觀,這價值觀在面對外界的思潮洪流中,足以讓孩子有著不畏懼與坦蕩。

我也思考什麼是真正教育的精神。我所認知的自主學習,是來自對世界與大自然的熱情與好奇。大環境傾向用績效來要求孩子,用圈圈與叉叉的貼紙來管理秩序,於是,「競爭力」是不是已成為一種團體的催眠能力?四周的親友比較,報章與專家的建議,這些都讓家長焦慮,也恐嚇著家長,讓他們擔憂起孩子未來的生存能力。

但恐嚇,是一種差勁的教育,而也許,孩子的家長更沒有自信。

不幸的是,當孩子不斷被要求寫考卷、被打分數,他們無形中也建立了對一百分的肯定。而這些養成,讓孩子習慣要答案,也喪失了從體驗中學習的耐性。

我認知的競爭力,不是知識懂得的多少,而是對生活的多元與觸角、生命的能量與平衡發展。我期待著,自主求知精神不是口號,但我也感嘆著,這樣的教育環境,不僅需要有Guts的老師,也需要有Guts的家長。

獎狀與成績,不是全部的教育。也許,我的孩子未來必須參加各類的考試,他們未必能有突出的表現,但我相信,他們擁有足夠的好奇與勇氣來擁抱對世界的熱情。

我想到孩子的老師在我們轉學時,寫給我的一封信。信中她提及,她感謝我們把溫暖的孩子交到她手上。

孩子從一開始的目不識丁,到努力學習後的進步,讓老師開心的在辦公室告訴同事,這孩子的正音是真正出自她的教導。她感謝孩子努力不懈的毅力,並沒有因著起跑點的挫折而喪失對自己的自信。

每一次想到這封信,我就不禁紅了眼眶。對於老師的用心,我只有感謝。

孩子的學習沒有起跑點,當然,學習也沒有終點。

對於獎狀,我引用自朋友Hinlin送給我的《紅色的外套》,書中說:「從外面看的人,只看到誰先到的順位,所以跑得快的同學以順位給獎,但是盡全力的榮譽,是每一位都一樣的。」

對於跑輸的人,我們要毫不吝嗇給予鼓掌,因為有沒有盡全力只有自己才知道,所以真正的獎狀是自己給的。

我的母親,對我們忍著,她沒有說出「快跑,不要輸」,因為她明白,沒有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跑得比別人快,但是並不是每個孩子都生來具有那樣的能力。

苛求那生來就不具有的能力,必然傷到孩子,就算生來具有那能力,若一直催著他快跑,也會使他喘不過氣。盡自己的全力,是我的母親教導給我的功課。

童年,是人生重要的起點。此時所經歷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成為他們未來的鄉愁與源源不絕的靈感。

競爭力,需要重新被定義。

教育,是寫給孩子未來與生命的樂章,它需要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這些累積,會成為他們豐富的感受性。

忍耐不出手的學習

「放手」是父母之間常討論的教養話題;「不隨便出手」是父母教導孩子面對同學之間打架或爭吵的一種智慧,而「忍耐不出手」是我學習的一門功課。

昕仔最近弄丟了學校路隊的臂章。它用藍色的布料所縫製,上面有著大大的白色的字體。奇怪的是,它總是好好的躺在昕仔的書包裡,我也曾目睹它掉在車上的後座上,但從沒聽昕仔說它不見了。

這件事,在孩子的心上掛了一個星期。我約略知道孩子跟學校老師反應後,老師說:「要自己想辦法,看看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

昕仔對於金錢的概念是相當保守的,「只進不出」與「能省就省」是他的原則。不願意花錢購買新臂章的他,很有自信的跟老師說:「我會自己縫一個。」

這件事情,我只約略聽到孩子提過。我按捺著不出手,等著他的「求救」,但也許,昕仔會找到更好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

這件事情讓我回想起念書時期。那時,我因為腸胃系統不好,所以母親從沒讓我帶便當到學校蒸過,我也從不曾吃學校預定的營養便當。

我的母親總是風雨無阻的送便當到學校。便當裡有豐富的飯菜與湯品,還有幫助消化的水果。對於從小習慣「媽媽愛心」的我,就這樣吃著媽媽的愛心便當好多年。

有一次,我忘記帶美術課需要的水彩用品,但我心裡充滿自信的想著:「沒關係,美術課是下午的,我可以請媽媽中午送便當過來時,順便將水彩顏料帶過來。」

我在學校打了一通電話,告訴母親,務必「順便」幫我帶水彩顏料的美術課用品,想不到我只收到母親的一句話:「不行,這是兩回事。送便當是吃飯,忘記帶東西是你的事情,要自己想辦法!」

當時聽到這樣語氣的我,只有嘴裡一陣嘀咕與滿肚子的埋怨。想著班上同學的媽媽就算不送便當,也會特地將忘記帶的物品送到學校。而我,從小到大,母親不曾為我送過我忘記攜帶的物品,就連身體不舒服,都不允許我請假,還要抱病上課。我開始懷疑,母親是否愛著我?我真的是她的小孩嗎?

就這樣,帶著一張臭臉,等中午用餐時間一到,我便拿著一把雨傘到門口拿便當,那一天,雨下得很大。

我等待著,心裡期盼著母親會給我一個意外的驚喜,她會帶著微笑說:「下次要記得帶喔,沒有下一次囉!」然後我會滿懷感恩的心,快快樂樂的回到教室。

我懷抱著幻想,看到穿著黃色雨衣的母親,拿便當給我,她急忙的說著:「雨很大,湯會涼得快,要趁熱吃……」大雨滴在她眼前的劉海上。

除此之外,她沒有多說什麼,甚至沒有任何關於我忘記帶東西應該要怎麼辦的問候。

對於一個正值叛逆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對父母的不滿通常不會抱怨出來,而是夾帶怒氣的一雙眼。那時,我拿著「媽媽愛心」便當,眼淚從臉上滑下。從此我知道,無論我任何要求,只要是我應該自己負責的事情,母親絕對不會幫我。

直到現在當了母親,我才明白,其實「幫」比「不幫」簡單多了。

「幫」很容易解決眼前的問題,卻可能解決不了我的習慣與個性。

「不幫」也許解決不了眼前的狀況,但卻逼著我要想一想現在該怎麼辦,甚至影響了往後的做事態度。現在的我,每一次出門前,我都會先在腦海裡整理這一天的流程,提醒自己哪些事情不應該忘記。

也許,因著這樣的教育,在我出國念書時,我沒有仰賴父親的安排,就這樣單槍匹馬的到了舉目無親的異地,睡在臨時寄宿的沙發上,找到了黑人區的房子租賃。

對於這樣的歷程,我仍帶有幾分的自信,因為這一段的留學歷程是我拚出來的光榮印記;在一個從「零」開始的異國,言語不甚通暢,我卻幫自己一步步建立了朋友與生活。

「我一定可以面對所有的可能性與責任。」是我的母親想教育我的,但是她沒有溫柔的擁抱我,或將這樣的關心與期待說出口。

對於生長在那樣年代的母親,「愛你」與「擁抱」是不容易說得出口的。

長大後的我才明白,這是一種溫柔的信賴,是藏在化妝後的祝福與禮物。這個禮物,藏在解決問題的背後。

看著昕仔掛了整個心在臂章這件雞毛蒜皮的事情上。他寫功課時想著臂章,吃飯時想著臂章。我有些看不下去。

「我該不該幫?」

「幫了其實也不會怎樣?」

「我需要如此嚴肅看待一個生活上的細節嗎?」

這些疑問反覆在我的心裡天人交戰。

「你要學習承受孩子可能被學校的師長責罵的心疼與難過……」

「你要接受孩子對你的責備……對你的不諒解……」

「你想要孩子學習什麼?……」

我按捺住自己的急性子,小心的觀察昕仔的反應。他沒有太積極,只把想法放在心裡,與反應在「非常不安」的作息裡。

過了幾天,昕仔忍不住無法解決的困境,希望家人幫忙。他,開始學習求救了。

我帶著疑惑想著:「這一星期的憂慮肯定讓你很難受。」這一整個星期,昕仔「把憂慮放在肩膀上」生活。

一向是好姊姊的逸仔急忙的幫昕仔張羅,詢問何處可以購得新的臂章,卻換來昕仔的一句話:「我不想花自己辛辛苦苦儲蓄的錢。」

說著這句話的昕仔用眼睛斜角偷偷望著我,以為我會說:「那要多少,媽咪幫你出……」

我想,我會讓他的希望落空了,因為這件事不只是「責任感」,還包含了「金錢使用」的價值觀。

我搖了搖頭,說著:「弄丟東西的是你,不是爸爸,也不是媽媽,所以你只能用自己儲蓄的零用錢購買。」

昕仔大概是有備而來,他說:「我就知道你會這樣說,所以我跟老師說我要自己做!」

我不禁心裡一陣疑惑,孩子要如何自己做呢?不諳針線活兒的孩子當然是找媽媽做。

我反問昕仔:「你跟老師說要花多少時間完成?」

這下子,問到重點了。昕仔盤算著媽媽應該會幫忙,所以開口說三天。

我知道,孩子的三天是給媽媽做的時間。

我心裡只浮現了「呵呵呵」三個字,這孩子算盤打錯了。

我知道我的拒絕會帶來他的受傷,但是我心裡的期盼是他能從這件事學到許多。

我說:「你所謂的三天是學會縫臂章的時間嗎?」這句話讓昕仔有些心虛。

我又說:「或者,三天是讓你決定掏出辛辛苦苦儲蓄的零用錢購買遺失的臂章呢?」

後頭的這句話,其實是違背了昕仔「只進不出」的金錢觀。我看到他臉龐有著深皺的眉頭與眼底的委屈。

就這樣,又過了兩天。這兩天中,我看著不說話的昕仔,其實是讓我心疼的。我知道他的腦袋已經被這件事情佔得滿滿,但是他必須做決定。

這個決定是他要挑戰自己的個性,那可能會讓他很不舒服,但這是一個藏在生活細節裡的禮物,我想送給他。

到了星期五早上,昕仔帶著一些猶疑,用一種不是很肯定的語氣說著:「媽咪,我想了很久,在付錢之前,我想試試看能不能自己做臂章。如果做不出來,我會把辛辛苦苦存的零用錢拿出來買新的臂章。」

聽到這樣的回答,我的眼淚在眼眶裡打轉。

昕仔,正在挑戰自己的個性。對別的孩子而言輕而易舉的事情,對他而言卻是要花上一倍的憂慮與力氣。這件事情,昕仔花了一個多星期,才理出頭緒與決定。

我知道這樣的決定,對生性節儉、不甚大方的孩子是不太容易的。

我說:「所以,你想清楚了?不會再為這件事情亂發脾氣了?」

昕仔點點頭,仍帶著一些憂鬱。

我說:「那麼,你想清楚要如何報告給老師聽了嗎?」

昕仔說:「我會跟老師說,我需要學習如何拿針線和縫布,但是我不知道要多久,所以我會請老師給我一個學期的時間。」

我點點頭,答應教昕仔如何做針線活兒,也告訴他,儲蓄不只是將錢儲放,而是用在有需要的地方。

我給了做出決定的昕仔一個擁抱與親親,這是稱許昕仔有勇氣的鼓勵。

在台灣的水果中,我很喜愛巨峰葡萄,本土的香甜感十足。

要知道如何可以讓葡萄更甜嗎?並不是很肥沃,充滿養分的土地。

首先,必須先找一塊水分充分的土地,等待葡萄種子發芽、生長一段時間。這段時期,葡萄樹會將土地上充足的水分吸收完畢,緊接著葡萄樹必須忍耐被吸收完水分的乾旱土地,讓樹上的果實凝聚糖分,使得收成的葡萄擁有足夠的甜分。

葡萄的培育過程讓我想到孩子的成長過程。

並非最好的栽培與養分,就一定能結出纍纍的果實。豐收,在於是否能「忍耐乾旱」的過程。

當你還少不更事時,曾想過要成為怎樣的大人呢?

你,收到禮物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i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